1.《角膜胶原交联术后配戴RGP的稳定性分析》作者:李冰 陈铁红
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
目的:观察角膜胶原交联术后对配戴RGP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我院于2015年8月对5例(5只眼)配戴RGP异物感明显,3个月内丢片两次以上的圆锥角膜患者,进行了去角膜上皮紫外光核黄素角膜胶原术交联。观察术后患者1月,再次配戴RGP的稳定性情况。
结果:5例(5只眼)圆锥角膜患者矫正视力无变化,角膜曲率均显著降低,角膜知觉性迟钝,配戴RGP的异物感减轻,5个月内丢片率为零。
结论:配戴RGP是控制圆锥角膜发展的首先方法;但部分病人的角膜曲率高,角膜隆起处偏位,戴RGP进攻的稳定性差;联合角膜胶原交联术,角膜曲率降低,角膜知觉性降低,再配戴RGP后稳定性增高,矫正视力好,异物感减轻,患者易接受。
2. 《108例近视患者配戴环曲面角膜塑形镜临床观察》
作者:杨丽丽
内蒙古红十字会包头朝聚眼科医院
目的:观察环曲面角膜塑形镜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选取我院视光中心2014年1月~2015年3月所配戴环曲面角膜塑形镜患者108例(198只眼)观察,近视屈光度-1.00~5.25D,散光-1.00D~-3.00D,且散光以角膜散光为主。观察配戴6个月裸眼视视力、近视度数,镜片定位变化情况。
结果:6个月观察,其中92例(171只眼)镜片定位基本居中,占比86.4%。12例(20只眼)镜片偏光学中心0.5±0.1mm,占比10.1%,4例(7只眼)镜片偏光学中心1±0.5mm,占比0.35%。
结论:环曲面角膜塑形镜镜片的使用,加宽了角膜塑形镜患者选取的适应症范围,配戴环曲面设计塑形镜明显比配戴球面塑形镜后裸眼视力提高,残余近视、散光减小,镜片定位良好改善。
3.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调节的参数的影响》
作者:蓝方方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目的:观察分析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调节各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的9-14岁青少年近视患者31例(62眼),等效球镜度数-1.00—-5.50D,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应用综合验光仪对近视患者测定调节各参数,调节参数包括正相对调节量、负相对调节量、调节幅度、调节反应(调节滞后量)及梯度性AC/A,对配戴前后的相关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恢复青少年近视患者的调节参数;佩戴后的调节滞后量均小于佩戴前,佩戴后梯度性AC/A低于佩戴前,两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青少年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参数趋于正常,配戴后调节滞后量减少,AC/A值降低,使得患者的调节与集合的关系更加协调,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4.《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眼表的影响》
作者:迟蕙
北京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
目的:了解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对眼表的影响。
方法:选择认真按时随访复查的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3-5年的患者1678例。年龄8-46岁。男女比例1/1.7。对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视力(1)戴镜矫正视力大于4.9(大于等于5.0)者占92.4%。小于等于4.9者占7.6%。(2)裸眼视力
夜间戴镜稳定后,日间裸眼视力大于4.9(大于等于5.0)者占91%,4.7-4.9者占7%,小于4.7者占2%。日间裸眼视力小于4.7者均可用框架眼镜矫正至视力大于4.9。
2.眼表的改变:(1)睑结膜乳头滤泡±~+者占12%,睑结膜乳头滤泡>+者占2%。(2)角膜上皮点染±~+者占7~8%(大部分发生在戴镜初期,随后自然恢复)。角膜上皮点染>+者占0.7~1%(经停戴镜和相应治疗康复)。(3)轻度角膜浸润者占0.2~0.3%(经停戴镜和相应康复治疗)。(4)角膜色素环者2~3%。(5)未发现角膜新生血管和其他变化。(6)戴镜3~5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形态差异与戴镜前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7)对患者的泪液分泌量和泪膜破裂时间进行对比观察显示,戴镜3~5年泪液变化无明显差异,与戴镜前相比P>0.05。
结论: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眼表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在戴镜初期出现轻微角膜上皮剥脱,均在正确医疗处理后痊愈。未发现严重角膜感染。长期配戴未发现干眼和内皮细胞异常。长期配戴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