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角膜塑形镜技术应用中的安全问题》作者:孙旭光
北京同仁医院
青少年近视患病率的逐年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角膜塑形镜技术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延缓近视发展的治疗手段已经开始广泛应用。我们在享受新技术成果的同时更应重视角膜塑形镜技术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如感染性角膜炎等。总结以往角膜塑形镜相关并发症出现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几点:产品质量问题;技术开展者资质认证问题;验配过程的规范化问题;佩戴者对医嘱遵从性问题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为避免相应问题的发生,建议:
1.从事这项技术工作的人员应该为具有眼视光专业知识的眼科医师和眼视光师,这是保证角膜塑形技术安全开展的首要条件。
2.生产厂家负有首当其冲的责任,一般情况下验配者和佩戴者对产品精细的质量问题无从辨别,需要生产者具有高度的质量保证与持续的监控措施。
3.对佩戴者的教育,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是对验配人员专业知识的考验。开展角膜塑形镜技术仅有良好的为患者解决近视问题的愿望仍然不够,更需要有良好的专业基础。
4.佩戴者严格按医师的医嘱进行配戴、清洗、随诊,尤其在出现异常症状时要及时就诊。安全性是医学实践中“永恒的主题”。良好的产品质量,有资质的验配者,完善的验配规范以及佩戴者良好的依从性是角膜塑形镜技术安全应用的关键。
2. 《角膜塑形术科学理念(角膜塑形术关键词语)》
作者:谢培英
北医眼视光学中心
围绕角膜塑形术的几个关键词语:
1、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优选原则;
2、 水到渠成,“目”已成舟—塑形效应;
3、 “火眼金睛”是怎样炼成的,以及“笑哭偏倚”是如何调整的—考验技能;
4、 矫枉须过正,过犹尚不及,以及欲速则不达,退而求其次,体现了科学尺度;
5、 蕴角膜新常态,蓄长治久安,则为科学理念。
探讨如何精确选择角膜塑形镜材料、设计,护理产品和方法,如何设立规范化的系统程序,如何最大限度获得角膜塑形镜治疗的有效性,长期的稳定性,同时如何促进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能,以充分发挥角膜塑形术控制儿童少年近视发展的独特优势。
3. 《单眼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
作者:常枫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眼科
目的:观察单眼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
方法:选择单眼近视儿童60例,单眼近视度数-2.78D±0.32D,对侧眼裸眼视力4.9±0.16,平均屈光度0.23±0.57D。配戴角膜塑形镜后三个月、半年、一年、一年半,观察等效球镜、眼轴和裸眼视力。
结果:近视眼侧随访期间等效球镜及眼轴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侧眼随访期间近视进展并配角膜塑形镜者27人,占44.8%,等效球镜及眼轴较随访前改变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度数增长和眼轴增长,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4.《Orthokeratology Lens Decentration is Predetermined by Corneal Elevation Asymmetry》
作者:陈志 薛枫 瞿小妹 周行涛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目的:研究角膜高度的不对称性对角膜塑形镜偏心的影响。
方法:用试戴片法给24位被试者(24眼)配适角膜塑形镜。在佩戴前和佩戴后的3个月分别采集角膜地形图。在8mm直径上沿两条主子午线获得相对于最佳拟合球面的角膜高度值,用一个矢量表示角膜的不对称性(角度,高度差值)。镜片偏心定义为佩戴后治疗区中心和角膜顶点的距离,并也用一个矢量表示(角度,距离)。镜片偏心的矢量和角膜高度不对称性的矢量之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22眼发生镜片偏心(0.70±0.16mm),最常见为颞下方(17/22)。镜片偏心角度和角膜高度差的矢量角度呈显著相关(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偏心是普遍现象,最常见于颞下象限,这是由角膜不对称性决定的。